《原生家庭: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》5
1293 ·
0 ·
2021-03-02 23:18:05
最新编辑原因:

任谁都不会将暴力这个词语联想到母亲这般柔弱的女子身上。

 

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忘记八岁那年的夏天,因为弟弟的哭泣,让母亲心情很不好,屋外下起了瓢泼大雨,我只能钻在床底下,想着躲避挨打,我在床底下的那几分钟里,简直是整个小学时期的惊恐时刻,本以为母亲够不着自己,突然间,母亲就像有了超能力一般,一把将我从床底下拉出。

 

那时候家里的床底下有很多东西,鞋子、木板等等,我想要逃跑,但是母亲死死地抓住了我的胳膊,让我无法挣脱,然后开始用皮带抽打我,脸上和身上也都是被掐的青一块、紫一块,除此之外我还要接受母亲的指责,在母亲的要求下我只能绷住哭泣,不停地认错.......

 

后来发现我的胳膊脱臼了,母亲带着我在雨后天晴的道路上奔跑,去医院里找医生接一下,本以为接好了,到了家附近的便利店,准备给我买点零食,可是我眼巴巴的看着那瓶哇哈哈,双手却还是举不起,无奈,母亲又带着我折回医院,换了个医生,接了好几次,终于接好了。

 

虽然家里暂时平静,虽然此刻母亲待我很好,但我内心还是怕怕的,生怕一个不注意就会招来母亲的愤怒,一旦母亲开始愤怒,无论我做什么抵抗都无济于事,反倒还会加剧母亲的愤怒。

 

你以为躲起来就可以寻求到自我保护了吗,其实不然,这样反倒会让母亲更加丧失理性。多年以后,也有和母亲谈起小时候挨打的时候,母亲给出的答案是:打你的时候,你不要跑,不要动就好了,你越是跑,越是动,越是要打到你乖乖听话为止。

 

父母为什么会打孩子呢?与其说是孩子的行为所致,倒不如更加客观的说是来自于自身的压力、焦虑、疲惫或是不快罢了,或许很多父母可以控制得住自己的不良情绪,克制住想要打孩子的冲动,但很不幸的是,存在很多人无法做到自制。

 

也的确,母亲很容易情绪化,甚至可以不客气的说,母亲极度缺乏对冲动情绪的控制力,只要存在负面情绪需要发泄,那么我则首当其冲的成为那个被发泄的对象。

 

高中之后,我便很少回家了,我的父母对家里的亲戚说我是个小抠、小气鬼,但其实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,为什么我不愿意回到家里,我不想再过那种如履薄冰的生活,会因为说错一句话招致一顿打,那种害怕是深深烙在心里,印在身上的。

 

以至于到了现在,十几年后的现在,家里的亲戚还是会讲我小抠、小气鬼,但我已经学会了不去争辩,听到了就笑一笑。

 

之前也说到,我整个初中、高中甚至是大学前两三年,除了室友、同桌,绝不和别的任何同班同学进行交流,无非是因为我内心恐惧罢了,一方面担心自己讲错话,会被人讨厌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听力的问题,担心会尴尬。

 

所幸后来,我遇到了一些挚友,也是我成长路上的贵人,她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感染着我,让我重新去接纳,接纳不完美的自己;让我重新去相信,去相信并不那么差劲的自己;让我重新去感受,去感受相处之道的乐趣.......

 

其实客观的来说,很多人都是因为受童年时期被父母的不良情绪影响,很难获得信任感与安全感。有句话说的很好:我们与父母的关系,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且建立关系的基础。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,即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,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,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,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。反之则在整个童年里被焦虑、紧张和痛苦全充满,这些情绪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。

 

当然我的父母是不会把自己的暴力行为归咎于自己,而是竭尽所能的去美化为实现孩子利益最大化的举措。毫不例外的是,我的父母始终认为:体罚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。但这仅仅是针对于我,对于弟弟则就不是了,在父母眼里弟弟是一个听话、诚信的乖孩子,而我则是一个撩轻还重,不肯吃亏的自私、小气鬼。

 

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会为母亲对我的体罚而开脱,渐渐地反倒会产生一种感谢的心理:会去感谢母亲在自己幼年时期的毒打,让现在的我这么谦逊有礼。之所以会有这么不可思议的想法产生,则是因为父母对我说:体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他们打我是为了我好,可以让我更加坚强、更加勇敢、也更加强大,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爱我、关心我的角度出发的......

 

其实有很多研究表明,即便是惩戒孩子的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,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。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,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、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。很明显,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、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。

 


本作品系原创,采用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4.0 国际》许可协议.转载请说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upupor.com/u/21030222122691780608 复制

无内容

推荐阅读